世界知名南美作家-馬圭斯,所著的百年孤寂,是一本我在二十五歲左右就開始看的小說;說真的,在當時光看書名就非常地吸引我,那百年的孤寂的名字,有一種年輕人喜愛的,荒涼的浪漫。
馬奎斯用他的奇情魔幻之筆,創造出了一個驚世瑰麗的邦迪亞家族,籠罩在南美的殖民地氛圍下,六代家族因權力與情欲的輪迴,上演著興衰與起落;內容中各執一方而鮮明的人物,鋪陳出一幕幕驚奇的情節發展,更增添故事許多的戲劇張力。
而此部作品,讓虛構的馬康多小村落,鮮活靈動,讓人如同身歷其境;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前,就已擄獲無數世人的心,更影響著全球各地創作者的文學視野,是魔幻寫實文學的經典作品。
百年孤寂裡的時間,宛如江河滔滔,一路沖擊著河床,沖刷著河堤,就這樣一路的湍急地漂流......使得岸上的人們,彷彿也漂盪在水面上,載浮載沈,唯剩特寫的雙手及面容,驚慌而倉促.....
其中戀母情節的 家族悲劇,註定使邦迪亞從荒蕪、繁華,到走入虛幻;馬奎斯的書寫語調和緩,不急不徐,卻更添人事景物的滄桑茫然......
我們可將原著拆解成三個部分,第一片段以孤獨為主旋律,伴隨著哀傷而美麗的愛情;並與第二片段的戰爭、第三片段的文明以及第四片段的衰亡等樂章交織堆疊,構成一場又一場,迴蕩在邦迪亞百年家族,也是存於時間與空間之間的孤寂辯證。
場景是位在哥倫比亞的某個荒涼沼澤地﹐出現了一個叫做馬康多的小村落;這個村落是由一群遠道而來的拓荒者,在此定居後而形成的,而這群拓荒者的帶領人,是邦迪亞家族夫妻以及一對兒女,夫妻是第一代,兒女是第二代,故事也由此展開;隨着家族人口的興旺,這個年輕尚未有人過世的村落,也變得熱鬧發達起來。
後來村落湧進了大量的外來人口,吉普賽人、阿拉伯人、法國人、美國人、非洲人,他們各自為馬康多帶來不同的影響;這個村落沒有宗教信仰,沒有政府統治,就像古希臘的城邦,大家自給自足安居樂業;直到有一天,有一名自稱為村長的政府官員出現,帶着衛兵進駐馬康多;接著,一名神父來到這個村落,卻驚恐地發現這裡,竟然沒有信仰上帝,也可以過得很好;一直到戰爭的來到......
戰爭後的家族成員紛紛遠走高飛,有的家族成員死去,舊人去,新人來﹐有些人雖然曾經離去,最後還是選擇回來,來到這個有歸屬感的地方;有的人雖然一輩子待在這裡,卻突然在某一天離開或者逝去。
這個村落瀰漫著奇異的色彩、風俗和人文,就像這個故事,有着奇幻、靈動的現象,構築出不可思議的彩色情境;再以這個家族裡的成員們,自身的孤寂,慢慢催化成對情慾的多層次地渴求,來回穿梭演繹著整個故事。
而身為這個家族最後一位成員﹐卻在突如其來的狂風中,消聲匿跡在一個荒漠。至此,算是故事的最高潮,他升天了!但也嘎然而止......
其中,難以忘懷的是那些巨細靡遺的情節,從第一代跋山涉水的冒險性格,以致於最後一個成員,讀完自己的命運那一刻,吉普賽人的鬼魂,就像是一條貫穿的線,讓每一個人的個性,都以典型的方式纏繞在這條線上,與其說像一條粗長且上面標誌花紋的繩子,不如說像是一條命運的鎖鏈,串起了一個個的不堪。
因為想像力,馬奎斯揮灑了滿佈奇情夢幻的星空;也因為想像力,在百年孤寂裡創造了一個缺乏想像力的人物。
因此,也將故事發展的主軸帶入紛亂糾葛,所有人物間開始互相傷害、折磨,這也讓讀者的心被揪著而無法動彈,在經過一番番掙扎苦戰,及讀完了吉普賽人的手稿之後,我相信心情,也會是「比悲傷更悲傷的事......」